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遭遇,对于自己成长的家庭,也有不同的回忆。无论是爱或伤痛,“家”毕竟是我们一生中关系最密切的地方;童年时从家庭所受到的影响,会延续到日后所经营的新家庭、塑造出的下一代。有个甜蜜温馨的家作为 避风港,是人的基本需求;不把成长过程中负面的影响及扩及到新的家庭,而让“家”成为更温暖、更滋润的地方,是人生的重要课题。
[从“原生家庭”重新认识自己]
基本上,人一生有两个家庭:一个是自己出生、成长的家庭;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,也就是自己“当家”的家。原生家庭就是指个人从小成长的家。
家庭塑造人的个性,影响人格成长、人际关系、管理情绪的能力,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,甚至谈恋爱时,总是不自觉看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,也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响。
A君长得帅、条件好,周遭有许多女孩子喜欢他,但他的初恋情人患了抑郁症,自杀未遂刚出院。他的第二个女友,是个“暴食症”或“神经性厌食”者。目前他的第三任女友则是个有夫之妇,得不到丈夫的爱,而在绝望时遇到A君。为什么他不断地被“受苦”的异性所吸引?总是喜欢精神上有问题的人?
追本溯源,A君十二岁时,父亲有外遇,母亲顿时精神濒临崩溃,开始进出医院;当时,还是个小男孩的他必须转换角色来扶持母亲,其实他更需要被人照顾、关爱。A 君象小时候帮助母亲般来帮助那些女孩,希望自己的好行为能使她们快乐起来,并且她们能够重新开始来爱他。在心理学上,这称为“强迫性重复”。
婚姻中的许多问题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来的。过去的心理创伤,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;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,现在要加倍得到。比如小时候曾被父亲虐待,对下一代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倾向:一种是重复模式,不自觉地成为打孩子的人;另一种则可能是过度溺爱、完全不管教孩子。有了这样的认知后,我们应警惕自己,莫让过去的创伤延续到现在,勿用愤怒向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“讨债”,而要以理性、爱心慢慢解决问题。
[你的心理按钮在哪里?]
B君的哥哥、弟弟都很外向,很会讲话,他则较安静善于思考。B君不吵不闹、常被忽略、不被注意,所以从小受到的伤害就是“不公平”,他最害怕的也是“不公平”,这是他的“心理按钮”。当别人对他不公平时,就会使他的情绪爆发出来。
B 君的妻子是家中的长女,和母亲感情非常好,她对有外遇的父亲心怀恨意,父女之间有很多冲突,父亲自然把许多的爱给了第二个女儿;可想而知,她的“心理按钮”便是希望得到更多男性的爱,希望被珍惜、被疼爱。这个妻子的“按钮”是要“成为特别的”,在丈夫的心目中是“最重要的”。有时她撒娇、耍赖,想得到丈夫的“包容”,也医治过去的伤痛,但B君就受不了,因为这样“不公平”,他认为凡事都要“讲理”,当他越要讲理,妻子越觉得不被“宠爱”,两人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僵持不下。
B 君妻子生气的对象其实是自己的父亲,每当丈夫强调“公平”的刹那,她好像又看到从前父亲用严苛的标准在要求她;当父亲再度出现时,她的愤怒便有了发泄对象。经过一些心理辅导,认识了“原生家庭”的观念,她学习饶恕父亲,并把过去的需要讲出来,改善了父女的关系;B君看到妻子和岳父之间有这么大的冲突及痛苦,便特别疼爱妻子,妻子心存感激而对丈夫更好,形成一个良性互动。
生活中有些冲突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,但很多人因为长年的冲突没有获得解决,心灵不断得受折磨。我们要把潜意识主宰状态转成意识主宰状态,了解过去带来的影响,并学会如何从当中跳脱出来。
[心理上的两个基本需要]
没有忧虑是何等美好,只是生活中难免会有忧虑,甚至很多人处在痛苦愁烦之中。上帝爱世人,祂深知人类的需要,圣经里有很多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情绪智商(E.Q.),藉着真理使我们过平安喜乐的生活。
上帝创造天地万物时蕴含了物理定律,人的心里也有一些定律,认识这些心理定律后,在婚姻、家庭中,比较能理性地满足自己或别人的内心需求,也更懂得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,让他们健康地成长。以下我们来了解内心的两个基本需要。
一、 安全感:
人出生后就需要安全的环境,知道下一餐有没有得吃、关爱的人是否在身边,如果这种安全感不能得到满足,将来对爱情、婚姻、子女的关系都会产生问题。不同成长背景的人,对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诠释,也许是正面的,也许是负面的:从小受伤的人,常把别人的善意当成恶意;没有安全感的人,对别人的笑意会解释成嘲笑或别人有居心,却不能想象那可能是一种友善的表示。
二、 身体的抚触:
第二个需要是身体的接触和抚摸;很多临终的病人,即使已失去语言沟通的能力,但被抚摸时,仍有感觉、反应。
所以有句英谚说:“We need three hugs to survive, another three hugs to thrive.”(我们每天有三个拥抱就可以活得很好,再多三个拥抱会更神采焕发。)但若从前的创伤未愈合,长大后恐怕也很难用拥抱来弥补。
[心理治疗上的两个要素]
心理治疗中最有效的两个要素是,镜映(Mirroring)与理想化(Idealizing)。
父母亲是小孩心理上的第一面镜子,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谁,靠着父母对他的反应、评价,从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。而我们总有软弱,爱也不完全,多半喜欢成绩优异的、漂亮的、跑得快的、聪明的孩子,更喜欢跟自己长得像或个性相像的孩子,无形中,对待孩子就会有一些差别待遇,对那些被冷落的小孩造成影响。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,关爱他们,同时要好好面对自己的问题。
身上还带着过去伤痕的父母,若不懂得面对自己的问题,会比较不能容忍孩子负面的情绪。大多数中国人习惯用高压政策,只许孩子有正面的情绪,像乖、听话。至于负面情绪则会带给我们困扰,像触犯了心中的地雷,不太舒服,于是就压抑孩子不能发怒。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让孩子懂得如何适当地表达怒气是非常重要的。
圣经上也说“生气却不要犯罪”,生气是正常的情绪,重要的是如何以合宜的方法疏导,并且“不要含怒到日落”──不累积怒气──累积久了会变成苦毒、疾病,导致一般常见的胃痛、偏头痛……。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,情绪被压抑,没有表现出来,但其实一直在内心翻腾、搅动,一旦引爆,情况便难以收拾。
相对于“镜映”,另一个要素是理想化(Idealizing);每个人都需要有个比自己更高、更大、更有智慧的力量引导,小孩需要父母关爱他、管教他。有些小孩虽然物质不虞匮乏,但父母很忙,无法陪伴他,这些小孩比较无法控制情绪。
国内在实施一胎化后,有个“四二一”现象:一个小孩有四个祖父母、二个父母,这个孩子集三千宠爱于一身,没有人敢管教他,而且有求必应,变成一个小霸王或小公主,产生许多儿童问题。其中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得到多少爱,除了爱,孩子还需要有外在的规范加以约束。假如小孩偷钱,没有被抓到、没有人管教,这个小孩心理上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,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。如果小孩偷钱时被父母逮到了,严严地教训一顿,反而可以帮助他建立内心的安全感,就像把内在许多的动力放在铁轨上,让火车可以循轨而行,而且冲得很快,也会发展得很好。
所以如何平衡爱与管教,是非常重要的,它们犹如老鹰的一对翅膀,要同时具备才能展翅上腾。镜映和理想化就像上帝的两个属性:一是“无条件的爱”,一是“公义”的性格;前者是恩典,后者是真理。人需要无条件的爱,也需要有公义的法则;才能克制冲动,发展坚韧的品格,完成人生目标。
爱虽重要,却如此难以拿捏,需要我们努力学习。你我都不完全,我们的爱也不完全,我们有责任从自己开始,不要让过去代代相传的问题继续出现。
[省察过去的伤痕]
大家都有受伤的经验,不管怎样的伤口,都需要妥善处理才能愈合。人生难免会因人与人相处时产生冲突、摩擦,而内心受到伤害,如果那些伤害继续存在,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医治,日后会有很多的后遗症。我们应如何面对这些伤害、如何疗伤,才能更有力量站起来?
首先,我们当学习不再把手指指向别人,认为都是别人害我们变成今天的景况。心灵医治的第一个步骤,就是“自我省察”,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,并用现在的眼光去检视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使一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“情绪过激”反应,通常是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。
有位住在旧金山的老先生,几十年前逃难来美国时,就认为这里不是他的家,尽管后来在美国娶妻生子、成家立业,却还是一直怀念故乡的水多甜、梨多大、人多好;直到大陆开放,有机会回到老家,才发现家乡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。经历这些事情后再回到旧金山,他的心里终于安定下来。
因此,人要学习用现在的、较为成熟的、更客观的立场检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。如果你的父亲曾对你很绝情,试着用新的角度来看,你可能会了解原来父亲也是不得已的,或者他只不过是不小心讲了一句话,对你的伤害却是那么真实、那么的深。除非你能重新探索,否则很难从中跳脱出来。纵使父亲对你的伤害是有意的,心灵探索和医治也能减轻伤害,帮助你接受人的不完全,学习设身处地地,看到父亲那样做的理由,进而饶恕他。
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够,遭遇一些事情时,有时会造成很深的伤害,但我们若能以成人的眼光追溯当下的景况,伤口也就没有那么大了,这也是为什么回顾心理历程很重要。
[原生家庭的三个影响因素]
在自我探索过程中,对于原生家庭至少要有下列一些基本的了解:
1、 家中排行:
每个人在成长中多少都会留下某些印记,就是所谓的“心理按钮”。对身为老么的人而言,在家里他没有决定权,如要突显自己,讲话就得特别大声。一个总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声量的孩子,日后在人际关系上最敏感的,就是别人是否能尊重他的意见。一旦觉得被忽视,就容易“情绪过敏”造成不必要的冲突。
2、 成长背景:
一个从小看母亲总是用眼泪操纵父亲的小孩,长大后当他看见妻子掉眼泪时,立刻大发脾气,而不是去安慰她;因为那一刹那间,儿时的影像仿佛又重演,他的浅意识里,认定妻子就像母亲要控制父亲一样,其实这个妻子很无辜,她只是不小心触犯了丈夫的心理按钮。生活中有很多情况是因为我们把过去和现在混淆,以为过去的事情又再度发生了,其实,在你身边的人只是碰巧触发了你的心理按钮。
3、 内在誓言:
每个人的心理按钮各不相同,有人怕“不公平”,有人则怕“被冤枉”,但也有人行事风格深受“内在誓言”的影响。“内在誓言”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“座右铭”,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,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。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,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,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。“内在誓言”有其历史性的功能,曾在过去人生某个阶段中保护我们不致受到太大的伤害。
内在誓言有很多种,例如:“男人都是不可靠的,所以我要存私房钱”;从小经历逃难或贫困生活,看见父母总是很努力工作,于是学会“人生就是要打拼”,甚至变成“工作就是人生,人生就是工作”。这样的人成年后即使生活富裕,也无法让自己与家人稍微轻松一些、生活多些享受。
[自我防卫的三种形态]
人际互动时,有三种自我防卫的形态:
第一种是“讨好型”,以“讨好人”来保护自己。这种人总是笑嘻嘻的,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语,主动上前和人握手、打招呼,用“只要我乖,人就爱我”的内在誓言,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爱他。但若是一直采用同一种方式面对问题而没有弹性时,就会出状况。每个人应该不断成长,学习用更为成熟的心态与方法去解决问题。
第二种是“攻击型”,在人还没有指责他之前,先凶狠的指责别人,与每个人保持距离。用这种方法可以隐藏自己的软弱,不轻易被人刺伤,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,因为他内心其实很需要爱,却用攻击的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。
第三种是“隔离型”,既不攻击也不讨好别人,只是把自己隐藏起来,保持遥远距离,冷眼旁观。有的人是“电脑型”,凡事用逻辑分析,过度运用理性,以隔离感情的方式保护自己,不和别人互动,也不把心事告诉别人,似乎离群索居,很难与人深交。有的人是“小丑型”,虽然表面上嘻皮笑脸,却从不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,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大笑,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。如此一来,虽然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,但享受不到与人心灵相契的喜乐。
[写情绪日记能更了解自己]
除了觉察自己的内在誓言,了解上述基本的心理防卫方式之外,我们还可以多看书,多听有关人际、心理的演讲,也可藉情绪日记与生命线分析,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及与他人之间的心理互动。尝试写“情绪日记”,仔细思想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会让你有“情绪过激”的反应,把这类事情记录下来,对于自己的成长、心理复建很有帮助。
G先生带着亲戚去购物时,看到一个小男孩一直在哭,亲戚很自然地要去安抚那个男孩,G先生突然大声说:“小心一点,不要碰那个小孩!”“为什么?”“因为他的父母可能会觉得你在诱拐他。”这个亲戚不解,觉得:“有这么严重吗?”这是个“情绪过激”的反应。G先生回家后开始回想,为什么在事发当时情绪一下子紧绷起来?原来,他小时候父母常不在家,他独自哭泣时从来没有人理会他,现在看到有个小孩和他从前一样,却有人要安抚他,心中便冒起一股无名火。当G先生意识到这一点时,才慢慢开始学习不怪罪别人触发他的心理按钮,而专注于自己的成长、自省与改变。
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过去一些痛苦的经验,一味地压抑自己受伤的情绪,反而会变成这些情绪的奴仆,受其控制。竭力压抑、否认这些情绪,往往会在意想不到的时间、场合,以更大的强度爆发出来。因此,我们要常常自省,学习了解情绪、处理情绪。当我们进入“情绪过激”的“危机”状态时,正是我们重新学习的最好“机会”,这个即时反省的过程,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潜意识中种种的心理运作。所以不要轻易放弃,反而该趁机努力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,藉着情绪日记,可以帮助我们省察、思考。
在复建的过程中,很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些正面的情绪经验,虽然曾经受伤,但今天起要开创“好”的一面。如果干净的水里滴进一滴墨水厂,该怎么办呢?最好的办法是一直加进干净的清水,使墨水淡化到看不见的程度。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建立爱的关系,使伤痕得到医治,并要努力学习创造各种正面的经验。例如,尝试做些从未做过的事、品尝新奇的食物、听不一样的音乐、和不同的人交往等,即使到了七、八十岁也依然如此。教会和一些相关机构经常举办一些各种成长性的益智活动,也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。
[运用生命线回溯过去]
追溯记忆中悲伤或快乐的事件和过去家庭的历史,可以作生命线的分析或心理历史的分析,方法如下:在纸上画一条横线,左端写零岁,右端是现在的年龄,线的上方记录生命中较喜乐、有建设性的事件,下方则写下曾受伤害的历史。比如你记得在四岁时,全家出去玩,非常愉快,那么就在线上写“4”,然后把这个美好的回忆记在“4”的上方;七岁时,因为数学没学好被爸爸打了一顿,这个负面的经验就写在“7”的下面等。
[找到一个安全的人保守秘密]
情绪性或经验性上的学习远胜过只在智性上学习。当你在回顾时,身旁最好有个安全的人,这个人是很了解你的朋友,也是可以让你做真正自己的人。有时最亲密的人未必是最安全的人,因此要寻找可以帮助你守密,也不会因你谈了某些深入的问题,而对你产生异样看法的人;同时,你也要自问能不能成为那个有恩慈、多倾听、少论断的人。当我们能真正倾听、接纳、了解彼此时,便在其中获得医治。而这种心灵相契、具矫正性的情绪治疗经验,是心灵医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。
当我们用现在更大、更远、更成熟的眼光去检视昔日的伤痛,那些破坏的魔力才能消失、减少。多年前一个小孩所无法承受的苦痛,经过这些年来的学习及智慧的长进后,再重新面对,会比较有能力解决当时的困难。
在心理回顾的过程,如果所探索的只是些小小的不愉快,可以自己进行;若是比较大的伤害,比如性侵害,就需要找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协助。这些人不但能保密,更了解医治的过程,还知道如何去照顾、处理,帮人抚平创伤。
术业有专攻,不管是修理车子、驾驶飞机,任何专才都必须经过长期学科、术科的训练,更何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“婚姻”与“家庭”?我们也要经过学习才能成为好父亲、好母亲、好子女,而心理治疗就是一个“个别化”的教育课程,教导一个人认识自我,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情绪。
[改变生命密码,重塑自我]
过去深沉的创伤,需要藉着专业辅导帮助你走出伤痛,或是找到适当的支持团体,有人同行便不觉得那么孤单,也更有力量面对难题,也许我失败之处是别人曾经历过的,别人成功的经验能帮助我,相互打气、扶持。
圣经中有句话:“祂医好伤心的人,裹好他们的伤处。”当我们干枯到一个地步时,唯有敞开自己的内心,接受上帝无条件的爱与医治,才能重新出发,把过去的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,经过流泪的幽谷,进入阳光灿烂的泉源之地。?
?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遭遇,对于自己成长的家庭,也有不同的回忆。无论是爱或伤痛,“家”毕竟是我们一生中关系最密切的地方;童年时从家庭所受到的影响,会延续到日后所经营的新家庭、塑造出的下一代。有个甜蜜温馨的家作为 避风港,是人的基本需求;不把成长过程中负面的影响及扩及到新的家庭,而让“家”成为更温暖、更滋润的地方,是人生的重要课题。
从“原生家庭”重新认识自己
基本上,人一生有两个家庭:一个是自己出生、成长的家庭;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,也就是自己“当家”的家。原生家庭就是指个人从小成长的家。
家庭塑造人的个性,影响人格成长、人际关系、管理情绪的能力,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,甚至谈恋爱时,总是不自觉看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,也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响。
A君长得帅、条件好,周遭有许多女孩子喜欢他,但他的初恋情人患了抑郁症,自杀未遂刚出院。他的第二个女友,是个“暴食症”或“神经性厌食”者。目前他的第三任女友则是个有夫之妇,得不到丈夫的爱,而在绝望时遇到A君。为什么他不断地被“受苦”的异性所吸引?总是喜欢精神上有问题的人?
追本溯源,A君十二岁时,父亲有外遇,母亲顿时精神濒临崩溃,开始进出医院;当时,还是个小男孩的他必须转换角色来扶持母亲,其实他更需要被人照顾、关爱。A 君象小时候帮助母亲般来帮助那些女孩,希望自己的好行为能使她们快乐起来,并且她们能够重新开始来爱他。在心理学上,这称为“强迫性重复”。
婚姻中的许多问题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来的。过去的心理创伤,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;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,现在要加倍得到。比如小时候曾被父亲虐待,对下一代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倾向:一种是重复模式,不自觉地成为打孩子的人;另一种则可能是过度溺爱、完全不管教孩子。有了这样的认知后,我们应警惕自己,莫让过去的创伤延续到现在,勿用愤怒向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“讨债”,而要以理性、爱心慢慢解决问题。
你的心理按钮在哪里?
B君的哥哥、弟弟都很外向,很会讲话,他则较安静善于思考。B君不吵不闹、常被忽略、不被注意,所以从小受到的伤害就是“不公平”,他最害怕的也是“不公平”,这是他的“心理按钮”。当别人对他不公平时,就会使他的情绪爆发出来。
B 君的妻子是家中的长女,和母亲感情非常好,她对有外遇的父亲心怀恨意,父女之间有很多冲突,父亲自然把许多的爱给了第二个女儿;可想而知,她的“心理按钮”便是希望得到更多男性的爱,希望被珍惜、被疼爱。这个妻子的“按钮”是要“成为特别的”,在丈夫的心目中是“最重要的”。有时她撒娇、耍赖,想得到丈夫的“包容”,也医治过去的伤痛,但B君就受不了,因为这样“不公平”,他认为凡事都要“讲理”,当他越要讲理,妻子越觉得不被“宠爱”,两人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僵持不下。
B 君妻子生气的对象其实是自己的父亲,每当丈夫强调“公平”的刹那,她好像又看到从前父亲用严苛的标准在要求她;当父亲再度出现时,她的愤怒便有了发泄对象。经过一些心理辅导,认识了“原生家庭”的观念,她学习饶恕父亲,并把过去的需要讲出来,改善了父女的关系;B君看到妻子和岳父之间有这么大的冲突及痛苦,便特别疼爱妻子,妻子心存感激而对丈夫更好,形成一个良性互动。
生活中有些冲突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,但很多人因为长年的冲突没有获得解决,心灵不断得受折磨。我们要把潜意识主宰状态转成意识主宰状态,了解过去带来的影响,并学会如何从当中跳脱出来。
心理上的两个基本需要
没有忧虑是何等美好,只是生活中难免会有忧虑,甚至很多人处在痛苦愁烦之中。上帝爱世人,祂深知人类的需要,圣经里有很多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情绪智商(E.Q.),藉着真理使我们过平安喜乐的生活。
上帝创造天地万物时蕴含了物理定律,人的心里也有一些定律,认识这些心理定律后,在婚姻、家庭中,比较能理性地满足自己或别人的内心需求,也更懂得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,让他们健康地成长。以下我们来了解内心的两个基本需要。
一、 安全感:
人出生后就需要安全的环境,知道下一餐有没有得吃、关爱的人是否在身边,如果这种安全感不能得到满足,将来对爱情、婚姻、子女的关系都会产生问题。不同成长背景的人,对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诠释,也许是正面的,也许是负面的:从小受伤的人,常把别人的善意当成恶意;没有安全感的人,对别人的笑意会解释成嘲笑或别人有居心,却不能想象那可能是一种友善的表示。
二、 身体的抚触:
第二个需要是身体的接触和抚摸;很多临终的病人,即使已失去语言沟通的能力,但被抚摸时,仍有感觉、反应。
所以有句英谚说:“We need three hugs to survive, another three hugs to thrive.”(我们每天有三个拥抱就可以活得很好,再多三个拥抱会更神采焕发。)但若从前的创伤未愈合,长大后恐怕也很难用拥抱来弥补。
心理治疗上的两个要素
心理治疗中最有效的两个要素是,镜映(Mirroring)与理想化(Idealizing)。
父母亲是小孩心理上的第一面镜子,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谁,靠着父母对他的反应、评价,从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。而我们总有软弱,爱也不完全,多半喜欢成绩优异的、漂亮的、跑得快的、聪明的孩子,更喜欢跟自己长得像或个性相像的孩子,无形中,对待孩子就会有一些差别待遇,对那些被冷落的小孩造成影响。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,关爱他们,同时要好好面对自己的问题。
身上还带着过去伤痕的父母,若不懂得面对自己的问题,会比较不能容忍孩子负面的情绪。大多数中国人习惯用高压政策,只许孩子有正面的情绪,像乖、听话。至于负面情绪则会带给我们困扰,像触犯了心中的地雷,不太舒服,于是就压抑孩子不能发怒。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让孩子懂得如何适当地表达怒气是非常重要的。
圣经上也说“生气却不要犯罪”,生气是正常的情绪,重要的是如何以合宜的方法疏导,并且“不要含怒到日落”──不累积怒气──累积久了会变成苦毒、疾病,导致一般常见的胃痛、偏头痛……。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,情绪被压抑,没有表现出来,但其实一直在内心翻腾、搅动,一旦引爆,情况便难以收拾。
相对于“镜映”,另一个要素是理想化(Idealizing);每个人都需要有个比自己更高、更大、更有智慧的力量引导,小孩需要父母关爱他、管教他。有些小孩虽然物质不虞匮乏,但父母很忙,无法陪伴他,这些小孩比较无法控制情绪。
国内在实施一胎化后,有个“四二一”现象:一个小孩有四个祖父母、二个父母,这个孩子集三千宠爱于一身,没有人敢管教他,而且有求必应,变成一个小霸王或小公主,产生许多儿童问题。其中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得到多少爱,除了爱,孩子还需要有外在的规范加以约束。假如小孩偷钱,没有被抓到、没有人管教,这个小孩心理上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,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。如果小孩偷钱时被父母逮到了,严严地教训一顿,反而可以帮助他建立内心的安全感,就像把内在许多的动力放在铁轨上,让火车可以循轨而行,而且冲得很快,也会发展得很好。
所以如何平衡爱与管教,是非常重要的,它们犹如老鹰的一对翅膀,要同时具备才能展翅上腾。镜映和理想化就像上帝的两个属性:一是“无条件的爱”,一是“公义”的性格;前者是恩典,后者是真理。人需要无条件的爱,也需要有公义的法则;才能克制冲动,发展坚韧的品格,完成人生目标。
爱虽重要,却如此难以拿捏,需要我们努力学习。你我都不完全,我们的爱也不完全,我们有责任从自己开始,不要让过去代代相传的问题继续出现。
省察过去的伤痕
大家都有受伤的经验,不管怎样的伤口,都需要妥善处理才能愈合。人生难免会因人与人相处时产生冲突、摩擦,而内心受到伤害,如果那些伤害继续存在,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医治,日后会有很多的后遗症。我们应如何面对这些伤害、如何疗伤,才能更有力量站起来?
首先,我们当学习不再把手指指向别人,认为都是别人害我们变成今天的景况。心灵医治的第一个步骤,就是“自我省察”,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,并用现在的眼光去检视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使一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“情绪过激”反应,通常是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。
有位住在旧金山的老先生,几十年前逃难来美国时,就认为这里不是他的家,尽管后来在美国娶妻生子、成家立业,却还是一直怀念故乡的水多甜、梨多大、人多好;直到大陆开放,有机会回到老家,才发现家乡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。经历这些事情后再回到旧金山,他的心里终于安定下来。
因此,人要学习用现在的、较为成熟的、更客观的立场检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。如果你的父亲曾对你很绝情,试着用新的角度来看,你可能会了解原来父亲也是不得已的,或者他只不过是不小心讲了一句话,对你的伤害却是那么真实、那么的深。除非你能重新探索,否则很难从中跳脱出来。纵使父亲对你的伤害是有意的,心灵探索和医治也能减轻伤害,帮助你接受人的不完全,学习设身处地地,看到父亲那样做的理由,进而饶恕他。
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够,遭遇一些事情时,有时会造成很深的伤害,但我们若能以成人的眼光追溯当下的景况,伤口也就没有那么大了,这也是为什么回顾心理历程很重要。
原生家庭的三个影响因素
在自我探索过程中,对于原生家庭至少要有下列一些基本的了解:
1、 家中排行:
每个人在成长中多少都会留下某些印记,就是所谓的“心理按钮”。对身为老么的人而言,在家里他没有决定权,如要突显自己,讲话就得特别大声。一个总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声量的孩子,日后在人际关系上最敏感的,就是别人是否能尊重他的意见。一旦觉得被忽视,就容易“情绪过敏”造成不必要的冲突。
2、 成长背景:
一个从小看母亲总是用眼泪操纵父亲的小孩,长大后当他看见妻子掉眼泪时,立刻大发脾气,而不是去安慰她;因为那一刹那间,儿时的影像仿佛又重演,他的浅意识里,认定妻子就像母亲要控制父亲一样,其实这个妻子很无辜,她只是不小心触犯了丈夫的心理按钮。生活中有很多情况是因为我们把过去和现在混淆,以为过去的事情又再度发生了,其实,在你身边的人只是碰巧触发了你的心理按钮。
3、 内在誓言:
每个人的心理按钮各不相同,有人怕“不公平”,有人则怕“被冤枉”,但也有人行事风格深受“内在誓言”的影响。“内在誓言”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“座右铭”,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,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。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,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,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。“内在誓言”有其历史性的功能,曾在过去人生某个阶段中保护我们不致受到太大的伤害。
内在誓言有很多种,例如:“男人都是不可靠的,所以我要存私房钱”;从小经历逃难或贫困生活,看见父母总是很努力工作,于是学会“人生就是要打拼”,甚至变成“工作就是人生,人生就是工作”。这样的人成年后即使生活富裕,也无法让自己与家人稍微轻松一些、生活多些享受。
自我防卫的三种形态
人际互动时,有三种自我防卫的形态:
第一种是“讨好型”,以“讨好人”来保护自己。这种人总是笑嘻嘻的,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语,主动上前和人握手、打招呼,用“只要我乖,人就爱我”的内在誓言,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爱他。但若是一直采用同一种方式面对问题而没有弹性时,就会出状况。每个人应该不断成长,学习用更为成熟的心态与方法去解决问题。
第二种是“攻击型”在人还没有指责他之前,先凶狠的指责别人,与每个人保持距离。用这种方法可以隐藏自己的软弱,不轻易被人刺伤,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,因为他内心其实很需要爱,却用攻击的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。
第三种是“隔离型”既不攻击也不讨好别人,只是把自己隐藏起来,保持遥远距离,冷眼旁观。有的人是“电脑型”,凡事用逻辑分析,过度运用理性,以隔离感情的方式保护自己,不和别人互动,也不把心事告诉别人,似乎离群索居,很难与人深交。有的人是“小丑型”,虽然表面上嘻皮笑脸,却从不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,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大笑,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。如此一来,虽然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,但享受不到与人心灵相契的喜乐。
写情绪日记能更了解自己
除了觉察自己的内在誓言,了解上述基本的心理防卫方式之外,我们还可以多看书,多听有关人际、心理的演讲,也可藉情绪日记与生命线分析,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及与他人之间的心理互动。尝试写“情绪日记”,仔细思想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会让你有“情绪过激”的反应,把这类事情记录下来,对于自己的成长、心理复建很有帮助。
G先生带着亲戚去购物时,看到一个小男孩一直在哭,亲戚很自然地要去安抚那个男孩,G先生突然大声说:“小心一点,不要碰那个小孩!”“为什么?”“因为他的父母可能会觉得你在诱拐他。”这个亲戚不解,觉得:“有这么严重吗?”这是个“情绪过激”的反应。G先生回家后开始回想,为什么在事发当时情绪一下子紧绷起来?原来,他小时候父母常不在家,他独自哭泣时从来没有人理会他,现在看到有个小孩和他从前一样,却有人要安抚他,心中便冒起一股无名火。当G先生意识到这一点时,才慢慢开始学习不怪罪别人触发他的心理按钮,而专注于自己的成长、自省与改变。
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过去一些痛苦的经验,一味地压抑自己受伤的情绪,反而会变成这些情绪的奴仆,受其控制。竭力压抑、否认这些情绪,往往会在意想不到的时间、场合,以更大的强度爆发出来。因此,我们要常常自省,学习了解情绪、处理情绪。当我们进入“情绪过激”的“危机”状态时,正是我们重新学习的最好“机会”,这个即时反省的过程,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潜意识中种种的心理运作。所以不要轻易放弃,反而该趁机努力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,藉着情绪日记,可以帮助我们省察、思考。
在复建的过程中,很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些正面的情绪经验,虽然曾经受伤,但今天起要开创“好”的一面。如果干净的水里滴进一滴墨水厂,该怎么办呢?最好的办法是一直加进干净的清水,使墨水淡化到看不见的程度。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建立爱的关系,使伤痕得到医治,并要努力学习创造各种正面的经验。例如,尝试做些从未做过的事、品尝新奇的食物、听不一样的音乐、和不同的人交往等,即使到了七、八十岁也依然如此。教会和一些相关机构经常举办一些各种成长性的益智活动,也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。
运用生命线回溯过去
追溯记忆中悲伤或快乐的事件和过去家庭的历史,可以作生命线的分析或心理历史的分析,方法如下:在纸上画一条横线,左端写零岁,右端是现在的年龄,线的上方记录生命中较喜乐、有建设性的事件,下方则写下曾受伤害的历史。比如你记得在四岁时,全家出去玩,非常愉快,那么就在线上写“4”,然后把这个美好的回忆记在“4”的上方;七岁时,因为数学没学好被爸爸打了一顿,这个负面的经验就写在“7”的下面等。
找到一个安全的人保守秘密
情绪性或经验性上的学习远胜过只在智性上学习。当你在回顾时,身旁最好有个安全的人,这个人是很了解你的朋友,也是可以让你做真正自己的人。有时最亲密的人未必是最安全的人,因此要寻找可以帮助你守密,也不会因你谈了某些深入的问题,而对你产生异样看法的人;同时,你也要自问能不能成为那个有恩慈、多倾听、少论断的人。当我们能真正倾听、接纳、了解彼此时,便在其中获得医治。而这种心灵相契、具矫正性的情绪治疗经验,是心灵医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。
当我们用现在更大、更远、更成熟的眼光去检视昔日的伤痛,那些破坏的魔力才能消失、减少。多年前一个小孩所无法承受的苦痛,经过这些年来的学习及智慧的长进后,再重新面对,会比较有能力解决当时的困难。
在心理回顾的过程,如果所探索的只是些小小的不愉快,可以自己进行;若是比较大的伤害,比如性侵害,就需要找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协助。这些人不但能保密,更了解医治的过程,还知道如何去照顾、处理,帮人抚平创伤。
术业有专攻,不管是修理车子、驾驶飞机,任何专才都必须经过长期学科、术科的训练,更何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“婚姻”与“家庭”?我们也要经过学习才能成为好父亲、好母亲、好子女,而心理治疗就是一个“个别化”的教育课程,教导一个人认识自我,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情绪。
改变生命密码,重塑自我
过去深沉的创伤,需要藉着专业辅导帮助你走出伤痛,或是找到适当的支持团体,有人同行便不觉得那么孤单,也更有力量面对难题,也许我失败之处是别人曾经历过的,别人成功的经验能帮助我,相互打气、扶持。
圣经中有句话:“祂医好伤心的人,裹好他们的伤处。”当我们干枯到一个地步时,唯有敞开自己的内心,接受上帝无条件的爱与医治,才能重新出发,把过去的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,经过流泪的幽谷,进入阳光灿烂的泉源之地